千年花艺的风雅传承
发表:文雅景观
中国花艺历史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,是中国花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,具有深远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花艺便已萌芽,《诗经》中 “维士与女,伊其相谑,赠之以勺药” 的描述,展现了当时青年男女以花传情的美好场景,这或许可视为中国古代原始插花形式的雏形 。而屈原则在《离骚》中写下 “纫秋兰以为佩”,表明那时采摘香花佩戴的风尚已然兴起,花卉开始被赋予寓意,逐渐进入文化领域。
秦汉时期,插花艺术取得了显著发展。西汉惠帝时,孝惠皇后将四时植花放置于室内的寝榻、几案之上,这些 “四时植花” 较有可能就是早期的插花形式。河北望都东汉古墓墓道壁画中,绘有一个陶质圆盆,盆内均匀插着 6 支小红花,并置于方形几架上,形成了花材、容器、几架三位一体的形象,这是目前发现的较早的中国插花实例之一 ,见证了当时插花艺术的初步发展。
到了隋唐时代,中国插花艺术迎来了兴旺繁荣的时期。农历二月十五被定为 “花朝”,即百花生日,每逢此时,人们会举行大规模的赏花盛会。牡丹在唐代备受尊崇,处于国花的地位,每当牡丹花期,长安城中万人空巷,人们纷纷前往观赏、购买牡丹。宫廷中更是会举行隆重的牡丹插花会,其程序严格,排场讲究。如罗虬在《花九锡》中记载,插花会有重顶帏(障风)、金错刀(裁剪)、甘泉(浸)、玉缸(贮)、雕文台座(安置)、画图、翻曲、美醑(欣赏)、新诗(咏)等九个程序,对插花所用工具、放置场所、养护水质、几架形状以及挂画等都有严格规定,还会谱曲、咏诗,人们在赏花的同时,还能从视觉、听觉等多方面进行欣赏,充分展现了唐代插花艺术的高雅与精致。此外,这一时期人造花的应用也日益广泛,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文物中,就有一束制作精细、花色艳丽、仿真程度较高的人造绢花,以萱草、石竹等花卉组合而成,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制作工艺。
宋代,插花艺术达到了较盛阶段。受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,这一时期的插花艺术不再仅仅追求怡情娱乐,更注重构思的理性意念,强调内涵重于形式,通过插花作品来表现作者的理性意趣、人生哲理或品德节操等。花材多选用具有深刻寓意的松、柏、竹、梅、兰、桂、山茶、水仙等上品花木 ,以体现文人雅士的高尚品格和精神追求。构图上突破了唐代的富丽堂皇,转而追求 “清”“疏” 的风格,注重线条美,力求以简洁的形式表达深远的意境,有人将当时的插花作品称为 “理念花” 。南宋李嵩的《花篮图》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,画中的花篮造型精致美观,花纹优美,萱草、石榴、牡丹、蜀葵等花卉半开或盛开,色彩艳丽却不失清新,错落有致,姿态飘逸,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和韵律感,生动地展现了宋代篮花注重保持花材自然美、追求生机与和谐的特点。
元代的插花风格逐渐摆脱了宋代理学的束缚,常用花材的寓意和谐音来表达作品的主题,由此产生了 “心象花” 。钱选所绘的吊篮式插花作品,在吊篮上放置两个瓷罐,罐里分别装满金桂和银桂,上方飘着一枝三折形似如意的桂花枝条,巧妙地运用谐音,暗示金贵、银贵,不如自在如意贵,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安定、平和、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。
明代是中国插花艺术的复兴、繁荣、昌盛和成熟时期,在技艺和理论方面都形成了完备的系统体系。初期受宋代理学影响,以中立式厅堂插花为主,作品庄严富丽,造型丰满,构图严谨,寓意深邃。例如边文进的《十全厅堂瓶花》,选用了十种不同的花材,每种花材都有其寓意,组合在一起表达了十全十美的美好祝愿 。中期插花风格则追求简洁清新,色彩淡雅,疏枝散点,朴实生动,人们不再热衷于豪华富贵的风格,而是常用如意、灵芝、珊瑚等具有吉祥寓意的物品来装点插花,为作品增添了一份雅致和文化内涵。
到了近现代,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,中国花艺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,积极吸收西方花艺的元素和理念,呈现出更加开放多元的发展态势。一方面,传统的插花技艺和审美观念得到了传承和弘扬,人们依然重视花材的自然之美、意趣美以及不对称式构图的运用,注重通过插花来表达情感和意境;另一方面,西方花艺的一些技法,如几何构图、色彩搭配的大胆运用等,也被融入到中国花艺创作中,使中国花艺作品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,更加富有现代感和时尚气息。如今,中国花艺在各种场合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,无论是家居软装、中式风格的商务场合用花,还是各类花艺展览、比赛,都能看到中国花艺的魅力,它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,与其他国家的花艺文化相互交流、融合,共同推动着花艺艺术的发展。
秦汉时期,插花艺术取得了显著发展。西汉惠帝时,孝惠皇后将四时植花放置于室内的寝榻、几案之上,这些 “四时植花” 较有可能就是早期的插花形式。河北望都东汉古墓墓道壁画中,绘有一个陶质圆盆,盆内均匀插着 6 支小红花,并置于方形几架上,形成了花材、容器、几架三位一体的形象,这是目前发现的较早的中国插花实例之一 ,见证了当时插花艺术的初步发展。
到了隋唐时代,中国插花艺术迎来了兴旺繁荣的时期。农历二月十五被定为 “花朝”,即百花生日,每逢此时,人们会举行大规模的赏花盛会。牡丹在唐代备受尊崇,处于国花的地位,每当牡丹花期,长安城中万人空巷,人们纷纷前往观赏、购买牡丹。宫廷中更是会举行隆重的牡丹插花会,其程序严格,排场讲究。如罗虬在《花九锡》中记载,插花会有重顶帏(障风)、金错刀(裁剪)、甘泉(浸)、玉缸(贮)、雕文台座(安置)、画图、翻曲、美醑(欣赏)、新诗(咏)等九个程序,对插花所用工具、放置场所、养护水质、几架形状以及挂画等都有严格规定,还会谱曲、咏诗,人们在赏花的同时,还能从视觉、听觉等多方面进行欣赏,充分展现了唐代插花艺术的高雅与精致。此外,这一时期人造花的应用也日益广泛,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文物中,就有一束制作精细、花色艳丽、仿真程度较高的人造绢花,以萱草、石竹等花卉组合而成,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制作工艺。
宋代,插花艺术达到了较盛阶段。受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,这一时期的插花艺术不再仅仅追求怡情娱乐,更注重构思的理性意念,强调内涵重于形式,通过插花作品来表现作者的理性意趣、人生哲理或品德节操等。花材多选用具有深刻寓意的松、柏、竹、梅、兰、桂、山茶、水仙等上品花木 ,以体现文人雅士的高尚品格和精神追求。构图上突破了唐代的富丽堂皇,转而追求 “清”“疏” 的风格,注重线条美,力求以简洁的形式表达深远的意境,有人将当时的插花作品称为 “理念花” 。南宋李嵩的《花篮图》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,画中的花篮造型精致美观,花纹优美,萱草、石榴、牡丹、蜀葵等花卉半开或盛开,色彩艳丽却不失清新,错落有致,姿态飘逸,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和韵律感,生动地展现了宋代篮花注重保持花材自然美、追求生机与和谐的特点。
元代的插花风格逐渐摆脱了宋代理学的束缚,常用花材的寓意和谐音来表达作品的主题,由此产生了 “心象花” 。钱选所绘的吊篮式插花作品,在吊篮上放置两个瓷罐,罐里分别装满金桂和银桂,上方飘着一枝三折形似如意的桂花枝条,巧妙地运用谐音,暗示金贵、银贵,不如自在如意贵,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安定、平和、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。
明代是中国插花艺术的复兴、繁荣、昌盛和成熟时期,在技艺和理论方面都形成了完备的系统体系。初期受宋代理学影响,以中立式厅堂插花为主,作品庄严富丽,造型丰满,构图严谨,寓意深邃。例如边文进的《十全厅堂瓶花》,选用了十种不同的花材,每种花材都有其寓意,组合在一起表达了十全十美的美好祝愿 。中期插花风格则追求简洁清新,色彩淡雅,疏枝散点,朴实生动,人们不再热衷于豪华富贵的风格,而是常用如意、灵芝、珊瑚等具有吉祥寓意的物品来装点插花,为作品增添了一份雅致和文化内涵。
到了近现代,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,中国花艺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,积极吸收西方花艺的元素和理念,呈现出更加开放多元的发展态势。一方面,传统的插花技艺和审美观念得到了传承和弘扬,人们依然重视花材的自然之美、意趣美以及不对称式构图的运用,注重通过插花来表达情感和意境;另一方面,西方花艺的一些技法,如几何构图、色彩搭配的大胆运用等,也被融入到中国花艺创作中,使中国花艺作品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,更加富有现代感和时尚气息。如今,中国花艺在各种场合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,无论是家居软装、中式风格的商务场合用花,还是各类花艺展览、比赛,都能看到中国花艺的魅力,它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,与其他国家的花艺文化相互交流、融合,共同推动着花艺艺术的发展。